关肃霜(1929年8月25日-1992年3月6日),京剧演员,工旦行,满族,中国共产党员,原名关鹔鹴,又名关大毛。祖籍湖北江陵,生于武汉,为满族正黄旗驻防旗人的后代。代表剧目有《大英杰烈》、《铁弓缘》、《战洪州》、《辛安驿》、《白门楼》等传统戏,以及《黛诺》、《佤山雾》等少数民族现代题材剧目。1992年3月6日凌晨因病逝世,终年64岁。生前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剧协主席、省京剧院院长。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1897年出生,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学,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1986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9 岁。
容庚(1894年9月5日-1983年3月6日),本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古文字学家。容庚出身于书宦之家,15岁丧父,舅父邓尔雅是广东著名的书法篆刻家,他跟随舅父研读《说文解字》,学习书法、篆刻。早年师从罗振玉、王国维,对殷周以来甲骨文、彝文字进行过大量的研究。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1926年毕业,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曾主编《燕京学报》。著有《金文编》(1925年)、《金文续编》、《商周彝器通考》(1941年)等。1983年3月6日逝世。
冯秉铨(1910年11月21日—1980年3月6日),电子学家、教育家。先后在发展电子振荡理论和无线电广播发射技术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所提出的强力振荡器相角补偿法、抑制脉宽调幅发射机残波辐射法,以及用射频削波法解决我国边远地区广播覆盖面积有限和抗干扰能力差问题的方案,均得到肯定与应用。执教50年,培育人才,成绩卓著。曾任广州岭南大学副教授、华南工学院首任教务长、华南工学院副院长等职务。1980年3月6日逝世。